北管戲
早期由大陸傳來屬於北方語系的戲劇。有職業劇



團及業餘結社(子弟戲)之分。在業餘結社方面又



有「福祿」(舊路)及「西皮」(新路)的分派,



這種分派主要在台灣的東北部,已往有械鬥之情事



發生,「福祿」派以「社」為社團名稱, 如「總



蘭社」、「靈安社」,而「西皮」派則以「堂」為



社團名稱,如「得意堂」、「暨集堂」。在南部則



有「軒」、「園」之分別,而無「福祿」及「西皮



」之分派,如「梨春園」、「集樂軒」。業餘的子



弟社團如台北的「靈安社」、彰化的「梨春園」及



「集樂軒」、台南的「和樂軒」、基隆的「得意堂



」、鹿港的「正樂軒」、宜蘭的「總蘭社」及「暨



集堂」等均為此中較為活躍的社團。在職業劇團方



面,則有「亂彈」及「四平」(四評)的分別。「



亂彈」則兼有「福祿」及「西皮」,以台中的「新



美園」最具盛名。而「四平戲」則來自潮洲,以宜



蘭的「宜蘭英劇團」為碩果僅存。「福祿」(舊路



)派,供奉「西秦王爺」,舞臺背景用「天官賜福



」,主奏樂器用殼仔絃(提絃),其唱腔為「板腔



體」,有三眼板的「平板」、「流水」、「十二丈



」、「鴛鴦板」、「反平板」、「反流水」,一眼



板的「慢中緊」、「四空門」,有板無眼的「緊中



慢」、「疊板」、「緊流水」、「緊平板」,散板



的「緊板」、「反緊板」、「反倒板」、「哭板」



等;而「西皮」(新路)派,則供奉「田都元帥」



,舞臺背景用「當朝一品」,主奏樂器用吊規仔(



吊柜),後以京胡代之,其唱腔亦為「板腔體」,



有三眼板的「原板」、「導板」,一眼板的「慢垛



子」、「緊西皮」,有板無眼的「緊垛子」、「緊



板」,散板的「哭介」(哭科、哭頭)等。有關「



福祿」及「西皮」的來源,目前學術界尚未有一致



的定論,據【台灣省通誌】的記載:「南部有江南



、西秦二派,?北部分西皮、福祿二派」,即指台



灣南部的北管一路傳自於江南,另一路則源自於西



秦。傳自於江南的這一路,可能與早期的徽班有關



;而另一路的「西秦」,應指廣東東部的「西秦腔



」,又稱「亂彈戲」,今日則以「西秦戲」稱之,



其主要聲腔「正線」為一種古老的二黃調。廣東的



「西秦腔」又源自於陝、甘一帶的「西秦腔」,為



一種古老的聲腔。台灣的「北管戲」事實上包含了



清代的四大唱腔,即「崑山腔」、「梆子腔」、「



弋陽腔」、「皮黃腔」等,這些聲腔均相繼傳入台



灣,為「北管戲」所吸收並保留下來。自土生土長



的「歌仔戲」風行以後,「北管戲」開始沒落,戲



已經很少演出,而原做為戲劇伴奏的用的「牌子曲



」、「過場音樂」則為其他的戲曲或民間的「什音



」所吸收。「北管戲」的「牌子曲」以嗩吶為主奏



,配以拍鼓、通鼓、大鑼、小鑼、大鈸、小鈸等打



擊樂器。「北管」除了在台灣保存之外,今日在福



建亦可見其蹤跡。今日在國立藝術學院則以「樂種



」的形式正式列為課程。